315谈谈农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到底谁说了算?

罐头系列
     过去二十年■■,认证市场繁荣发展,针对消费者对于品质的任何一种顾虑和要求——从饮食禁忌、食品安全、环保诉求和动物福利——都发展出一套认证制度■。最近的新进展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认证,就是通过层层加密的方式,把这种生产信息记录下来■■■,而并极大提高了篡改信息的难度■。之前食通社也有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质疑。

  

315谈谈农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到底谁说了算?

  过去二十年★★■◆■,认证市场繁荣发展,针对消费者对于品质的任何一种顾虑和要求——从饮食禁忌、食品安全、环保诉求和动物福利——都发展出一套认证制度■★。最近的新进展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认证,就是通过层层加密的方式,把这种生产信息记录下来◆◆■■■★,而并极大提高了篡改信息的难度★■◆◆。之前食通社也有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质疑。

  过去二十年,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农产品市场中,谁能掌控接触市场的渠道,谁就在品质的定义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在价值分配中占据上方。对于品质不同认知的博弈◆★◆■◆,实质是对市场话语权的争夺,涉及到的过程也复杂漫长——从生产规则的制定,到市场准入标准的执行,以及对于市场监管的监管——生产者,销售者◆★◆★◆★,公权力和消费者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

  在食物消费上,大部分消费者都希望食物首先要安全,其次要好吃■★◆■★。但是我们对于★◆■“安全◆★■”和“好吃◆★■”的观念又从何而来,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315全称消费者权益日◆★■◆★◆。每年这一天,大家都习惯性把目光聚焦在央视又打了哪些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产品不止有真假两个维度,消费者也关心产品的品质,以及◆■■“钱有没有花到刀刃上”。在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李舒萌博士看来,品质并不是天然存在的概念,而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因素塑造的。如何认识某一产品的品质■■★★★,不能不考虑谁在品质认定上更有话语权,以及这种话语权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食通社一位在意大利进修美食的岭南作者发现,咖啡风味中的荔枝味更接近荔枝罐头的味道★◆■◆■★,而非她所熟悉的任何一个品种的新鲜荔枝。)

  但大部分消费者其实并没有这些方面的深入知识。反而是不同的营销话语对于消费者品质观念的塑造是最直接的。譬如同样是从新发地批发市场进货的同一种同一批次的水果,却因进入了不同的零售渠道,在精品超市就能比社区菜店卖出更高的价钱,只是因为前者营造出来的消费环境向消费者传达和强化着“更昂贵★★■■,更精致,就是更好的品质”的观念,而消费者也默认这里的水果可以比菜市场更贵。

  品质标准如何变成法律法规,又如何被执行,一直是公众关心但难以参与的问题,因为无论是立法还是执行,这两个重要的过程都不透明★★■。

  消费者如何理解某一商品和服务的品质?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来自于我在研究中长久关注的问题——我们如何定义某种劳动或是技能的价值?作为消费者,我们都希望自己付出的价钱物有所值。因此,了解到底什么样的品质是好的,是值得的,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每个消费决策■◆■★◆★。

  又例如,在食不果腹的年代,白米白面等精制碳水和大鱼大肉所代表的脂肪是特权阶层才能消费的食物,是地位的彰显。但在健身文化和营养学流行的今天,这些又成为万恶之源。红薯、野菜等之前“穷人的食物■◆★”,以“粗粮”,低GI、天然等更为★◆★◆■◆“高级”的面目登堂入室◆◆◆■★■。在某些饮食流派中★★,小麦和面制品甚至被归入◆◆“有毒”食物的范畴,更不必说让素食者嫌弃的肉蛋奶了。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第三方认证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在市场中流通的商品,因此认证方天然存在着让自己的认证标准能够大范围使用和复制的需求,来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如果要大范围使用,必然是要标准化的★■◆★,也因此不能兼顾多样性的生产系统。这意味着,认证所代表的食物价值■■★■◆■,可能是与一线生产者的知识技能以及生产环境脱节的——食物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经过了层层筛选◆★◆★◆★,加工■◆★■★◆,和包装。其中★★■■◆★,流通和营销环节对于食物价值的塑造和控制远远超过大部分小生产者■★◆■。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往往无从了解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只能被营销信息主导自己的消费决策◆★★★◆。

  为了回应生产链条中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技术创新。第三方认证制度就是为了回应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它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将生产信息以非常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以这些记录作为衡量生产方式的依据,由第三方开展对此进行认证。例如在美国的全食超市,经常见到的不仅有有机认证■★◆,还有公平贸易、雨林保护、原住民生产的认证等等。

  消费者在食物消费中关注品质■★◆◆,但品质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因素塑造的。

  这种信息不对称也给了中间环节更大的话语权去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价值链——食物的基础形态没有变化★★◆■,但是每个中间环节都通过额外的包装■■◆,营销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除去运输、存贮、销售等必要的成本◆■,消费者付出的价钱里,有一部分就是为这些营销话语买单。

  消费者距离生产过程越来越远,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知识都越来越精密◆■■◆,消费者要成为专家才能判断各种标准对于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即使消费者具有了专家的知识水平,她仍要判断生产者和市场监督主体(通常是公权力机构)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不仅要了解生产过程,还要监督那些监督者,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